1《苏幕遮》教学案例胡双玉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苏幕遮》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继“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后对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又一要求。周邦彦妙解音律,《苏幕遮》节拍鲜明,平仄和谐,使用仄声韵,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范本。而诗歌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引导学生朗读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然顺应作品音节的变化和作者情绪的发展。另外,本文写荷的句子是让后人赞不绝口的名句,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其意境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诗歌的主题是乡愁,这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乡土情结,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桑梓情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2.交流合作,仔细体味,领会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3.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受词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相结合2.调动生活体验,联想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语言之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2.深刻体验深沉的乡愁,培养学生的桑梓情怀。三、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四、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领会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五、教法和学法教法: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点拨学生紧扣文本把握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抓住关键词句,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适当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学法:根据朗读提示揣摩“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根据注释、与同学讨论交流来理解句意与情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适当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有一本叫《人间词话》的书,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这里的先生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苏幕遮》的作者周邦彦。那么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体会它的音律美,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初读:读准字音。师:首先要读准字音。大家早自习预习了的。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然后老师点评其字音。2.再读:读出抑扬顿挫之感。1)教师朗读指导并一一示范。A节奏停顿:①句内节奏: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②逗号停顿短,句号停顿长。B韵脚应读得响亮。2)学生按照老师的朗读,自由朗读。师:同学们,请按照老师刚才的指导,自己大声地朗读体会一下。3)指定一学生朗读34)全班齐读3.再读,读出感情。1)讨论:根据句子的意思,讨论这首词的各句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上片燎/沉香,消/溽暑。(低沉、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欢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愉悦,欣喜)下片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惆怅,无奈)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缓慢而深情)(对写法)提醒:学生讲情感的时候,让他试着读出这种情感,老师也可以示范。板书:荷之美,情(乡愁),梦。2)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三、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受词的意境美。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景,写的主要是清新优美的景,诗人的内心是欢快愉悦的;下片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上下脱节了?明确:荷(触景生情)教师引导:为什么京城的荷会触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呢?生:作者的家乡(吴门)就是盛产荷花的地方。师:那大家想想看,你能回忆起哪些描写苏杭荷花的诗句。柳永《望海潮》“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