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文朱市一中李兴会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爱满天下”。教育战线广大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深刻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麻木、浮躁、虚华、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和学生之间,于是少了耐心,少了爱。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像话,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怎么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干呢?……老师对学生不满、责怪苛求,“想说爱你不容易”。而学生则感叹:“谁知我心啊!”师生间缺少理解沟通,缺少“心心相印”的和谐与默契。于是,逃学厌学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殴打教师者有之,“师爱”陷入了一种窘迫的境地。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师爱”也遇到了新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师德的要求,赋“师爱”以新的要义。首先,师爱应是一种真正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冷眼观察冷静思考今天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们就会发现:这爱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一种虚假的爱,其真正爱的是教师自己而不是学生。有的教师整天为学生加班加点,没完没了地搞“题海战术”,抢占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爱学生。而事实上教师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是为了自己的考核不至于落在别人的后头。有的教师为了成绩,在考前暗示学生:考试时能抄就抄;有的教师在考核组来临之前教育学生说假话。如此种种,能说是真爱学生吗?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功利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爱。这种爱要求教师对工作不浮躁,不虚华,不功利,为学生着想,对学生负责。其次,师爱应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无私广泛没有血缘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爱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然而在现实中,也许是由于太忙太累,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老师们并非都能做到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走过一些学校,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早上,值日的学生干部整齐地站在校门口,见到老师就鞠躬问好:老师好!老师好!而老师呢?有的视而不见,昂首挺胸走了过去;有的礼节性地点点头,却不曾仔细看看是谁在向他问好;只有少数的老师会充满真诚地回应:同学好!小朋友好!看似平常的画面,从中折射出的却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缺失,理解缺失,没有把学生当一个“大人”来平等看待。如果教师心中有“平等”,就应该懂得孩子们同样渴望被爱被尊重,向教师问好并非学生的义务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是良好师德的基础,是为人师者起码应该做到的。在现实的教育中,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拥有一颗平等真诚的心。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课堂上,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在某些老师那里,学生就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我讲你听”、“我管你从”。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往往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这样焉能培养出未来中国的主人和21世纪所呼唤的新人?再次,师爱应是一种公正的爱,是惠及全体没有差异的爱。在现实的教育中,确实存在师爱不公的现象。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老师在学生与别班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偏袒自己班里的学生;还有的教师视学生的家庭差异对其关爱也有所差别。如此种种缺乏公正的爱在滋润了少数学生的同时,却伤害了更多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