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改变教学沈菲《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让我颇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会是静悄悄的呢?“革命”不是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吗?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回顾过去的20年至今为止,佐藤学先生访问学校、参观教室的活动已经快20年了。已经访问过1000所以上的学校。其中既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发现问题无论哪所学校、哪个教室,其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要想列举一个相同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好的学校,也并非都好在同一个地方。所有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改革的方略佐藤先生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打开教室的大门改变学校的人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只有教师之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有可能。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的大门都如此之难呢?最突出的是:不想再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是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话“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如果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改怎么办?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因为只有校长能要求不肯上公开课的教师打开他(她)的教室门,而靠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解决之一障碍是比较困难的。让所有教师敞开教室门的第二条件,就是靠“充实”教研活动。过去的教研活动,与其说是为了进行得有趣、愉快,还不如说只是追求“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不难看到,要不断开展所有教师都上公开课的校内教研活动,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这种做法。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应对学生的教学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不是“上出彩的课”,而正相反,授课技术拙劣一点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尊重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就能马上判断出来。每个学生的个性都需要收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习惯都要受到鼓励、产生了相互学习氛围的教室里,学生的身体都是很轻松,大家都能温和地、诚恳地进行交谈。学会倾听“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