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导学流程一、定向导学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苏轼的坎坷人生。2.展示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相与步与中庭()3、翻译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课文用了哪三种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几部分?用小标题概括。三、合作交流(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完成习题)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文中那些词、句写的好,找出来试分析。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为什么寻张怀民?心情有什么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四、质疑探究:1、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特殊心境?3“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理解的?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拓展:1、你都知道那些有关于月的诗句?2、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五、小结检测: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幅美妙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深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号_____。北宋____家,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5、文章的主旨句是附:板书设计叙事——寻伴夜游闲人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院月色失意苦闷旷达乐观抒情——月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