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郭老师创新主题教学策略的认识郭井生老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研究》专题中就历史教学中“创新主题教学”讲述了三种策略: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三、案例教学,便于理解。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认识。一、精选史料,积极探究,感悟历史由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已经过去,无法重演。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这就必须阅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史料在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例如,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我选取了三幅图片,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到了中原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在探究中体会了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二、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情境应当为“学生”而设,从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应是课堂的一束装饰性花朵。从情境的功能性质出发,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营造情感氛围,便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提出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比,制造思维或观念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在讲“美国1787年宪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美国先贤召开会议,对美国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形成小组的初步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继而我展示《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节选,将学生的方案与宪法原文进行比较,并由学生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对分组活动兴致高昂,各自搜集美国建国之初所遇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有的提出加强中央集权,有的针锋相对地指出根据中外经验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很可能走向专制,为此又提出了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等方法,甚至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产生方式进行设计。在最后总结中有的能指出《1787年宪法》的不足并进行修补,有的甚至能以史实指出《1787年宪法》的缺点,如:就事论事,缺乏整体设计;过程充满妥协退让,未能充分表达人民意愿等缺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从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三、精心策划案例,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案例(一)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1.内阁全体成员大体同意还是反对?为什么?2.如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布莱尔会不会撤兵?为什么?3.议会中多数人反对,结果又会如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解析:该材料案例中涉及到了教学知识点中所要强调的所有的重点。内阁的成员大体是同意的,因为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又因为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君主是国家的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质性的权利。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所以女王撤兵,对首相没有约束力,议会反对布莱尔就要认真考虑了!(二)洛克有一句经典名言: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探究思考: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师解析:这句话诠释了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中也可以对抗国王的权威。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公共舆论,都对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