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反复实验,终于出台。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本次课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新的课程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标志着一个新的教育的开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老师的教学生活。作为这次课改的重点的语文将发生哪些变化及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呢?语文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反反复复的考试。而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的实施,语文教学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向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进新课程呢?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1、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由国家制定,具有一定的专制性、统一性,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忠实而有效地传授课程知识,学生考试能得到分数就行了。这样,语文这个本来最富有灵气和活力的课程走向了封闭,走向了僵化,走向了难、繁、偏、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整齐化一,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这样使语文老师伤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的死胡同,使无数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到此,语文非改不可了。语文新课程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统一”走向了多样,语文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不再是知识的特定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就是课程之一,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只有这样,语文改革才大有希望。12、语文课要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只有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新课程要求通过交往、互动,形成人道的,和谐、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3、语文课堂是灵感自由的创造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于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顺利完成教案所预先设计的内容。对于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上个世纪从苏联传来的“老八股”的教学模式:板书课题----介绍背景-----字词教学----泛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是机械的,僵化的。学生按部就班,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语文教师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张扬。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