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4.矩形、正方形(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习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学生用具: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第三环节:新课小结第四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殊图形情况.(进行演示,如图)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形。(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第二环节讲授新课主要环节:(1)根据演示过程,请学生尝试给矩形下定义。(2)寻找生活中的矩形。(3)探索矩形的性质。(4)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5)矩形的判定。(6)从对称的角度再认识矩形。目的:1.矩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小学甚至更早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但是当时对于矩形的理解和认识是停留在表象层面的,即提到矩形,学生往往联想到的是具体的图形和形象,不能离开实物去研究图形。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里采取的动画的方式,请学生给矩形下定义,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从把握矩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对矩形的理解上升到形式化的高度。2.对矩形性质的探索,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上加强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通过将性质“反过来”的方法(逆命题),得到矩形的判定条件。第(3)-(6)的主要过程: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当∠α是锐角或钝角时,两条对角线是不相等的.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这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4cm.(1)判定△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分析:要判定△AOB的形状,由于∠AOB=60°,所以可考虑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矩形的性质知:OA=OB.即△AOB是全等三角形.由“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要求对角线的长可直接应用矩形的性质.解:(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且相等,于是OA=OB.又∠AOB=60°,可知△AOB是等边三角形.(2)OA=AB=4cm,DB=CA=2OA=8cm.因此:对角线的长为8cm.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如图,在ABCD中,AB=CD,BD=AC,BC=BC∴△ABC≌△DCB(SSS)∴∠ABC=∠DCB.在ABCD中,AB∥CD,∴∠ABC+∠DCB=180°∴2∠ABC=180°,即∠ABC=90°∴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目的:采用逆命题的方式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方法,进一步总结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