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善用教材——基于《等量代换》教学的思考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亚平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教材的主人。下面以《等量代换》教学为例,谈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一、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统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明确例题的编排意图,弄清练习题和例题的关系。《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1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例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在一个水果摊前有两个小朋友在讨论“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接着出示图: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一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教材只所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想是基于学生对这一素材的熟悉,基于学生已经认识了天平,知道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这样的设计可以自然的引出“等量关系”,为后面的“代换”打下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有的进行列式计算,利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也有的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解决问题。随后的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共同之处,思考:当没有直接告知替换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得寻找与两者都有关系的一个中介。唤醒学生等量代换的意识,提炼并总结出等量代换的方法。在充分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教什么”与“怎么教”就这样和谐统一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再创造”活动中。教材中的练习题设计,有直观的等量代换练习题,有等量代换思想的变式练习题,有文字形式呈现的等量代换题,也有抽象的等量代换练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了“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善用教材要实现“用教材教”,就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变。我们既可以做“加法”,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做“减法”,对教材中的某些不利于教学有效实施的内容进行删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教材。在解决好例题“西瓜换苹果”的问题后,随后的巩固练习笔者并没有选取书中“做一做”的习题,而是在例题的基础上设计了直观呈现“1个西瓜的质量=16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8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西瓜的质量=?个菠萝的质量”的教学环节。这是对例题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意在让学生体会并不是一定要知道物体的质量,通过“千克”这一质量单位搭建桥梁,才可以进行等量代换。不知道物体的质量,根据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样可以进行等量代换,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又前进了一步。学生解决好“一个西瓜和几个菠萝同样重?”的问题后,接着让学生解决“两个菠萝和几个西瓜同样重?”“半个菠萝和几个西瓜同样重?”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轻松自如。由浅入深,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能看到简单背后隐藏着不简单。经历此过程后,学生对于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理解于“心”。这种设计不是推翻已有的大厦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课堂更具整体性和有效性。在《等量代换》教学中,教材开始呈现的内容是质量相等情况下的等量代换。随后的练习题中出现了“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的问题。这里的“换”很显然不再是质量相等情况下的“换”,应视为一种价值相等下的“换”。为了顺利的实现由质量相等下的“换”到价值相等下的“换”的过渡,我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