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学习总结一、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9世纪以来,俄国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农村中代役租形式和雇佣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萌芽,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逐渐应用,专制制度的统治也显现出危机的迹象。所有这些都表明,长期统治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形态已经没有任何进步性质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烈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冲破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和影响,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二、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4)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三、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不同点性质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性质为封建性质的改革结果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相同点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领导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作用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例题(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审题意]第(1)问中的“国家”联系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不难回答;对“绝望的搏斗”的理解较难,其思考路径是对比材料一中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2)问的难点在于准确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延缓了革命”实质上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不能消除革命”是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回答。[抓关键]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