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总结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苏俄经济政策调整的历程。2.从唯物史观角度,通过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3.从家国情怀角度,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树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精神。知识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外患:英、法、美、日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②内忧:被推翻的俄国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国家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③现实:国内物资十分匮乏。(2)目的:确保战争的胜利。(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②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影响到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上。(3)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还采取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②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私人小企业。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4)作用:到192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知识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背景(1)1922年,苏联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2.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3.主要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3)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4.建立途径(1)工业化①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以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③结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农业集体化①背景: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②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方针。③实施:从1929年起,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完成。5.评价(1)特殊性: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内部经济文化落后、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包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2)积极性: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3)消极性①“斯大林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b.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长期实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②斯大林逝世后,此体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危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百度百科[解读]以句号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