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第1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新中国的三大制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阅读P64第四段、P66最后一段、P67第一段,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2、阅读本课内容,概述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二、知识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2)召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3)内容: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总任务: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的总任务。(4)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转变的重大问题。2.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接受《》为施政纲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并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背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同年,地方人民大会逐级召开,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2)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的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原则和原则。(3)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第一部类型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1)背景:1954年,由于第一届人大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2)确立: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3)特点:①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和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的关系。(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含义: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