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理解其各自的特点。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原因。3.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体会“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归纳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预习评价】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②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预习评价】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3.(思考)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提示新经济政策。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实践(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评价(1)积极作用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预习评价】1.(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2.(判断)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3.(思考)“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提示斯大林模式。【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历史纵横】(教材P94)本段文字阐述了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以及影响。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