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阅读教材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分析三民主义的特点、影响。4.通过时间轴的方法整理关于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5.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素养。知识清单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目的:。(2)内容:;;;。(3)失败原因:。(4)影响:。2.中国同盟会(1)背景:。(2)成立:。(3)纲领:。(4)影响:。3.预备立宪(1906—1911年)(1)背景:。(2)概况:。(3)结果:。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1)背景:。(2)概况:。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影响:。(3)清帝退位:。(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积极意义(1)历史地位:。(2)政治上:。(3)思想上:。(4)经济上:。2.局限性(1)。(2)。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总理衙门设立B.戊戌维新运动C.清末“新政”实施D.“庚子拳乱”爆发2.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3.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A.版籍奉还B.公车上书C.清帝退位D.武昌起义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6.“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7.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B.实现和平建国C.顺利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缓解财政困难8.《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A.实行三权分立B.限制总统权力C.规定主权在民D.保障自由平等二、非选择题10.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史料研习1905年2月至9月,《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几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轶美驾欧,扬我国力。”角度二:理论指导近代化(现代化)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