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关系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措施领域内容特色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①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②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四大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①……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直接下命令……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①处说明1921年苏俄遭遇了困境。②说明当时的政策出现了问题。[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根据史料一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史料二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③……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④。——《世界通史》[解读]③处说明“这种税”应指粮食税。④处表明该政策意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思考]根据史料二说明苏俄面对危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