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阶段——“双百”方针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意义:它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5.成果:⑴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文学,举三例)⑵电影戏剧:《上甘岭》、《李双双》、《五朵金花》。(电影,举三例)《龙须沟》、《茶馆》、《蔡文姬》。(戏剧,举三例)⑶舞台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艺术精品。二、第二阶段(十年动乱):文化凋零阶段——文化专制政策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⑴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⑵斗争: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①二月提纲:彭真《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试图约束“左”的倾向。②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出台会议《纪要》,是文学艺术遭摧残的开始。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⑴原因:①红卫兵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②林彪江青污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迫害文艺工作者。⑵表现:①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放甚至迫害致死;③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④“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写照;三、第三阶段(1978年后):再现繁荣阶段——“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背景: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⑵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3.成就:⑴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⑵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探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⑴高峰: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⑵原因:①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双百”方针的贯彻。②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原因是“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③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探究二: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⑴“双百”方针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⑵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⑶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