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章末总结一、均田制的实施前提、基本内容和重大影响1.实施前提: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到孝文帝时,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土地抛荒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2.基本内容(1)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领种土地,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2)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可以到地广人稀地区开荒种地,且不限垦田数量;地广人稀地区的人不许迁到人多地少的地区。(3)受田的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定量的谷物,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此外,还要负担一定的杂役。3.重大影响(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是在维护旧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将政府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它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又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均田制吸引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2.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3.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四、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2)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