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易混易错]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点精讲]“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3)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重点精讲]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深化探究]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其原因有哪些?(2)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任务有何特点?答案(1)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重心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从历史上看,工业基础薄弱;从国防上看,这是巩固国防的基础。(2)材料反映出“一五”计划不仅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还同时进行生产资料的改造,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重点精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深化探究]材料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大改造》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答案目的: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①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