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2.难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材整理1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政策保障(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深度点拨]国家为什么要把扫盲列入宪法?【提示】(1)这是由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决定的。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个体最基本的人权。因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让每个公民有识字的能力,有责任扫除文盲。(2)说明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写入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政策规范和教育方针是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总政策。正是由于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和宪法的尊严,所以国家才要把扫盲列入宪法。教材整理2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深度点拨]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有哪些重大意义?【提示】(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教材整理3高等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发展中国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2.1958—1976年——曲折发展(1)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2)1961至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3)“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3.新时期——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实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了办学自主权。(3)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2.“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探究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解读史料一农民在田间学习农民识字班注意图片内容和文字名称,了解教育状况。史料二改革教育、改革文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料二出处是关键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关键词。史料三《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1957196019771997学校(所)22912893282170对比年份与学校的变化,得出正确的结论。【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教育状况?为什么开展这一教育?【提示】状况:开展扫盲教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识字率较低,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史料二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