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课标要求]说出辛亥革命前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1.“新政”(1)序幕:慈禧太后于1901年1月公开打起“变法维新”的旗号。(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3)措施①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②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4)评价①仍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②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更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2)经过过程时间主要事件及影响考察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未拿出实施的方案实施1907年宣布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1908年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大权集中在皇族手中(3)结果①预备立宪成为骗局,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②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教材互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廷设计的宪政与改良派的要求相去甚远。大纲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改良派对大纲中维护皇帝权力、限制议院的规定十分不满此后他们试图继续通过合法手段争取实现更大程度的民主。(岳麓版)[拓展延伸]“新政”客观上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队伍也得以发展,国外的资产阶级新思想也大量涌入,这都进一步加速了清朝反动统治的瓦解,加之“新政”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使阶级对抗加剧,也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深化探究探究点1清末“新政”材料一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王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见右图思考(1)根据材料一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2)结合上图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鞭策(选自1908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年《神州日报》)答案(1)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困难:经费不足。(2)措施:增收捐税。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影响:加速清朝灭亡(或加速“新政”失败)。探究点2“预备立宪”材料《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共14条,后附臣民义务9条。宪法大纲以“大权统一朝廷,庶政公请舆论”为宗旨,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的任务是“协赞”立法。思考(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和目的。(2)如何评价《钦定宪法大纲》?答案(1)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积极方面,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具有进步性;消极方面,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力很大,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相去甚远。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使部分立宪派转向革命。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革命思想的传播(1)人物: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2)活动①发表文章著作。②声讨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③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2.革命组织的建立(1)主要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2)组建政党①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性质: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概念阐释]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