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44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内容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要求】1.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4.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5.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考试说明】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考点解读】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1924年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②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是一个只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③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方针的确定: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3)过程:①1926—1928年主要是改建、扩建和新建。②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③从1933年起,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37年提前完成。④到1937年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4)结果:(结合教材P152表)①到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苏联不再是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③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④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5)原因:①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方针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②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业化建设。(6)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个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②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2)方针的确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3)过程:①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②1930年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③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4)结果:①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②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结合教材P153表)(5)原因:①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的方针政策。②地区干部威胁不愿加入农庄的中农。(6)评价:一方面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损害。3、斯大林模式(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2)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实现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4)在经济方面的表现:①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②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③计划就是法令,完全排斥市场。④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5)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从实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③要注意计划和市场相结合。(6)评价: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高度集中也破坏民主集中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①农业:改革过分集中的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