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文化大革命”及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主要原因:“左”倾思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概况发动1966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爆发扩展以青年学生为骨干的红卫兵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失控1967年夏,全国形势出现严重失控局面,一些地方发生大规模武斗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宪法和法律遭到破坏①全国公安、检察、司法机关陷于瘫痪,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②宪法及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国家政治体制遭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易混易错]“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知识点二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1.修改和完善宪法(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修改通过1978年宪法,恢复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3)通过1982年新宪法。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等一批遭受迫害的领导干部平反昭雪。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2)到中共十六大召开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4.民主制度建设(1)恢复人民政协的工作:1982年,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2)更加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再次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概念辨析]“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人治”的政治基础是个人专断与独裁,“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人治”在决策政策上表现为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法治”则表现为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从体现的原则上看,“人治”体现不平等性,“法治”体现平等性。知识点三政府职能的转变1.背景(1)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历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进行多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裁撤合并部门机关精简压缩工作人员。(2)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方案。3.意义(1)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2)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形势。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史料一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读]以省略号为标志,前后分别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对国家机关和干部群众的冲击。[思考]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解读]程度性词语“只有”说明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