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教师设置五个疑问,让学生总体上把握这篇文章。1.谁在陈清2.向谁陈情3.为何陈情{寻梦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4.陈情的内容是什么?5.用了什么方式?{融情与事。融理于情,曲折委婉,感人至深。}以上五个问在学生接下来的读文中感悟读三步:自读、听录音、抽查并齐读。读完后回答,对4、5问不求全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思考,到第三课时在总结。{以上做法体现了闻言教学中文的重要性,避免了闻言就是翻译的做法}•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前人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李密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蜀亡后,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因赋诗得罪武帝,被免官,老死家中。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父丧母嫁多病零丁原因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强调“门衰祚薄”,人丁不旺、祖孙相依为命。门衰祚薄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过渡语: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A、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自由诵读第2段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B、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感恩戴德之情C、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具体研习第3段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2、接着是从哪些角度来展开的?B、自陈宦历,称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