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例如北京市小学升初中出过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练习过、试卷没遇见过,所以错率竟达69%,视为冷题。其实列式很容易:5×8+3×4=52(分米)。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总之,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二、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教师及时总结,重点讲解:例如我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在备课时,予先挑选了几幅适合儿童观察、思考、分析的名画:讲课时,我把名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这些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如画家蒋兆和画的“给爷爷读报”这幅画,人物简单明确、思想性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现实,当我把画一挂在黑板上时,马上就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并聚精会神地看,这时,我稍等了一下便问:“这幅画上有几个人?”答:两个人。问:这两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你能看出来吗?答:一个是老爷爷,一个是小姐姐。问:你怎么能看出是老爷爷呢?答:因为胡子和头发都白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还拿着个烟袋呢!问:你怎么看出是小姐姐呢?答:她梳着小辫,头上戴着红色的小花呢!问:他们在做什么呢?答: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姐姐读报呢!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答:看老爷爷那个样子是在一边听,一边想,眼睛没有看着报纸。问:小姐姐读报时,从脸上的表情能看出什么呢?答:能看出小姐姐很高兴。老爷爷也很高兴。老师总结: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很认真。肯动脑筋去想,是一个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孙女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