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的民族性体现在哪里这些经典音乐剧的集中上演,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演出市场的文化层次、培养了观众的欣赏品位,另一方面,原创民族音乐剧的缺席,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一件憾事。突围在众多洋音乐剧的重重包围中,这一次,中国歌剧舞剧院选择了“花木兰”这个不仅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的中国历史故事人物作为音乐剧的主人公。这次音乐剧《花木兰》的剧本创作没有一味沿袭过去那种女人强似男人的主题,而是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更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爱情与和平的内涵。此外,在音乐剧中至关重要的音乐创作方面,《花木兰》同样被赋予了新鲜感:既有交响音乐的磅礴大气、民族音乐的委婉悠扬,又有现代电声音乐的奇情妙趣;既有震撼人心的刚强,也有催人泪下的柔美;既有现代音乐的开拓和创新,又有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洋音乐剧的实力有目共睹。音乐剧《猫》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出,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2年,整个演出季跨越了前后20年,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都创造了娱乐文化史上的最高纪录。有数字显示,《猫》剧在百老汇演出创造了单天单场次119万美元的最高纪录。迄今为止,《猫》剧已被翻译成14种不同的语言,在全球200多个城市演出,观众人数超过了6500万,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诸如此类的演出佳绩已经成了这些音乐剧顺利进入中国演出市场的有效通行证。探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近20年来,音乐剧在中国掀起了学习和探索的热潮。生动的剧情,优美的音乐,活泼的舞姿,情感的自然流淌和交融,协调而煽情的舞美使得音乐剧在剧场里时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音乐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大型中国原创音乐剧《花木兰》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不仅仅体现在该剧的主题和音乐上,也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花木兰》在演员的选择上并没有单纯追求名气,而是全国征聘,择优选拔。给探索崭新艺术形式以充分的保障。为了一切满足观众的欣赏追求,《花木兰》还动用了传统的、现代的和高科技的舞美手段力求在舞台上营造出壮怀激烈的战争场面和奇妙新鲜的异域风情。在民族原创音乐剧寥寥无几的演出市场上,《花木兰》带给我们的也许不仅仅是看音乐剧时多了一种选择,更有一份“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优秀音乐剧”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