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应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新课标》中有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是课改要求的改善学生的学生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小学阶段是小孩子们良好习惯重要养成阶段,老师更应该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教材在例题编排方面就更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而不是例题就给出标准的计算过程和答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页的笔算乘法的例1,是一个图文题目,是这样编排的:“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24×12=__小刚这样算:小红这样算24×10=2402424×2=48×12240+48=28848……24×2的积2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288“你喜欢那种方法?”本人认为这样编排没有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学生看到了小刚和小红的想法后,可能就不会再去思考了,似懂非懂地照搬小刚或小红的想法,照本宣科的说出来。这样就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感觉不到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的那种自豪快乐的成就感,慢慢就会失去上数学课的兴趣。这样的话就与新课改背道而驰了。在课堂上我们要教会学生思考,要有机会让他们思考,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尝试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的想法是这样:“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应怎样列式呢?:我是这样想的:(留开适当的空白地方,让学生试着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出来)这样的话就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控制他们的思考空间,只局限在给出的标准计算过程和答案里了,可以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力。通过老师主导和启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在通过自己的探索,与伙伴的合作交流而得出结论。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神秘,慢慢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整堂课的效果也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当然,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所以还要及时组织多项交流。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步明确了“求一共要付多少钱?”列乘法算式,可以利用之前的知识分步计算或者尝试用竖式计算。由于这道题的想法、算法不是听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到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由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许多人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为了高效课堂,我们教师和编者也可以从教材的编排上做些适当的修改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