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策略研究一、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反映了新时代对地理教育的需求。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应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发展,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新时期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2、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首先要认识到,新课程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教育的基本功能问题。其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仅靠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形成一个完全体现当前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就离不开研究性学习这个有机的组成部分。3、更好地与以往的活动课区分开来,使其具有时代精神。当我们弄清楚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现实背景以后,就很容易看清楚这一学科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教育史上,都发生过偏重间接经验(书本)和偏重直接经验(活动)的倾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看作各种教育思想融合与互补的过程(当然不是机械地混和)。而研究性学习既包含了对理论思想的研究,也包含了为验证某些理论思想而进行的实践,体现了对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学习相结合的探索。这显然与以往的活动课是有着明显区别的。4、研究性学习课较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其内容更广泛,操作更合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大概没有一项劳动只用到一个学科的知识,而不牵涉其它学科知识。因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是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现行课程改革的一个主导原则,就是从只注重深学科知识的传授面而忽略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转化为适度淡化学科知识的精深程度,适度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学校的学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学生的知识都是分科累计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把以往分散割裂的知识变成真正有价值、有生命的系统的知识,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也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总之,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课堂45分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具有一定优势。但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两者缺一都是不完整的,如何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其主体性的学习及创造实践能力?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地理学科中如何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