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兰州民族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纲【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学习合作探究团队建设角色定位隐身效应成果展示活动评价【内容提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发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由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退居幕后,作为一个研究群体,学生的角色定位往往比较混乱,极大地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则应关注研究性学习团队的建设、成员角色的确立、成果展示和评价这三个环节,使学生乐于参与、勇于表现、能于提高,从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过程的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则正是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并且充分体现着教学的层次性、载体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对学生个性培养、专业发展的尊重,因此成为新课程最能体现课程理念、最受学生欢迎的一朵璀璨艳丽的奇葩。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个性发挥的基础上,主张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让他们以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然后自己制定学习进度、组建团队,选择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活动,并确定评价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效指导学生思考、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正是这种教学过程中的隐身效应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要获得这个保证,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确定学生角色的基础——团队的建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合作者,是学习活动的决策者和主体,教师该是参与者,在活动中起指导、辅助作用,二者虽有主次,但不可偏废,尤其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可是,在教学中,对于研究性学习团队的组建,要么老师大包大揽,硬性指派;要么学生自愿组合,教师不加干涉。前者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原则,而后者则流之放任,使学习的团队变为好友的集会,二者都有失偏颇。为此,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团队组建中,提出了三个原则: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组队意愿,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倾向,并兼顾其家庭背景、学习资源和同学间的相互关系。2、互补性原则,注重组员性别、学习能力、性格倾向的搭配与互补。在综合考虑班级整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在一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中,男女性别搭配合理,组员之间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高低有别,既有深思内敛者,又有活泼外向的学生。3、民主集中的原则,对各研究性学习团队,先提出组队标准,然后由学生自主组合,最后由班委会审议、调整,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研究性活动中。通过团队的组建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由教师、班委会合理调配,实现团队人力和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并尽可能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其次,是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角色的确立。高中新课程提出研究性学习要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带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对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的角色可分为负责人、核心成员和参与者三个层次,而在这三个层次中,大家又要分别承担者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与确立、活动过程的预设、材料收集与整理、成果的形成与汇报等诸多的任务。哪个学生适合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甚至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而大多数研究团队——主要指负责人正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角色安排混乱,不能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作用,使得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团队内角色的确立、成员的分工,最需要教师进行前期的指导和过程中调整。而我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