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以“致远”教师,何以“致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些。作为教师,常常扪心自问:到底能够走多远?这里的“远”,不仅代表一个教师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追求,也反映出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情怀和境界。那么,何以“致远”?一思想“致远”读史书,常常看到炙手可热的帝王权位可能昙花一现,富可敌国的财富主人经常易手,但古今中外先贤哲人的学说、思想却如一柄利剑,穿越千年时空,至今熠熠闪光,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特说:“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就是他的思想,因此说,教师的尊严在于有思想,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但思想从何而来?思想源于思考。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下名师的成长轨迹,就不难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他们共同的品质,这也是他们实现从“教书匠”到“名师”转化的必由之路。读过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与一位教师的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而英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这位教师不解地问:“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刚读到这话时,有些疑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教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就是让学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说:“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不由得想到古希腊三位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师生关系,学生传承了老师的思想,又超越老师的思想,分别建立起各自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并留下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千古名言。而在我国,孔子创立了影响封建社会千载的儒家学说,但后世学人在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上却总跳不出“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圈子。教育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教学中自动生成,它需要在学习中丰富,在实践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当前,我们的新课改正处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不能只是鹦鹉学舌般一味地1“复制”他人的思想。只有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依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思考、反复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认识、揭示规律,升华理念,并以自己“特有”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和批判,激发启迪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从而获得我们教师的职业尊严。二读书“致远”《庄子·逍遥游》云:“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说,千里之行尚需三个月来聚集粮草。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一生大都在“铁打的学校,流水似的学生”中间度过,更需要丰厚的积累。因为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是说在深度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于漪语)。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教育带给教师以严峻的挑战,故步自封、自我满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叶先生的回答,让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神说:‘如果你内心的光明熄灭了,那黑暗多么可怕。’”是的,一个“内心的光明熄灭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用什么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又如何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更上一层楼”呢?读过这样的文字:“爱读书的教师总是喜欢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