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的一点小建议理念引领的好尝试,实践操作困难重重——析教科版《思想品德》新教材教科版教材适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但思想品德教师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刚出道的,仍然在津津乐道的想念人教版教材,甚至强烈建议有权决定使用何种版本教材的部门坚决抵制教科版的教材。人言,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客观上说,教科版教材是瓶子里没装水后的一种试水,较好的体现了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从“知识性”教材向“资源性”教材的转变;从“单一性”教材向“综合性”教材的转变;从“封闭性”教材向“开放性”教材的转变。但是,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这么多长年研究思想品德的教师有意见,那么就一定是有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们适用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看法。一、课标体现不明确、不全面。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各地评价教学的政策性的纲领性文件。通教七八九年级教材,感觉许多课标没有在教材中有体现或者是很隐含,让教师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学生对教材的感觉。故此,我们一线老师都在质疑这套教材是怎么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这里不详细列举,只列举部分与专家商榷(以下相同)。如:七上第一单元《走进中学》是如何与课标1.1.5、2.1.4、2.1.2、2.1.5、3.2.2、3.2.4、1.2.2的内容接轨的,仔细研读,是有关系,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太牵强,不知是先有课标还是先有教材,然后为了说明教材处处体现课标,强拉上课标之嫌,教材这样的现象非常多。老师第一印象,本课内容没有什么课标体现,但一翻教师培训资料,某课的内容与这课标、那课标都有联系。如七下第五单元《权利与义务》如何与课标3.4.1联系?八上《一念之差》如何与课标1.2.3联系?八下《自然的声音》怎么与课标1.2.1、3.4.5、1.2.2捆在一个主题,看似很有创意,是不伦不类还是老师理解不到位。还如九年级《财富论坛》来展现课标2.3.1,让此课标形成意识的情感状态理念很好,改变教条条的局面,但实际操作很困难。等等。总的说,教材在课标体现上有诸多值得让一线老师更明白的改进的地方。如一些课标反复在一册教材、多册教材体现,这条课标是否就值得这样挖掘?如课标1.1.5,本条课标固然重要,但是太频繁了,粗略统计有六处,七上3次,八上八下各1次,九1次。法律中有若干条的公民权利却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或很少体现,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公民权利是根本的人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体现,教材却漠视课标中的这一大块。再有课标处理上有些避重就轻之嫌,如九年级教材《同在阳光下》一单元体现五条课标,在教材其他册也体现,而《法律的尊严》这一课就体现课标六条之多,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体现。九年级第六单元四课就是四条课标。所以,建议教材在课标理解上、体现上既要创新也要全面,至少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不管课标将来有什么修改,而那些永恒会写入课标的课标一定要体现。如宪法课标要求就不能一颗树就算体现了课标要求和内容。二、教材语言有些过于学术化、政策化。作为新教材,本应该是可读性很强的。但是教科版教材有诸多地方老师读起来都不舒畅,更不用说学生。过于学术化、政策化,甚至随意。如九年级教材,国策在许多地方使用,按有关规定,宪法条文的国策就是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资源、对外开放,但是教材把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作国策表述,这是否妥当?关于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基本国策的落实,列举几大段国家政策性的文件,太政策化,无法理解。语言繁琐,该简不简,该详不详。如九年级第一单元就是这样。《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这样的标题是否妥当?语言运用随意多,单从一个标题来说,是很有美感的,但是纵观一个单元,更不用说一册教材,文字多的多,少得少,单元标题无美感,单元内部课也无整体美感。如九年级第七单元《走向未来》有《志当存高远》《理想与现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标题读揭示本课主题,三个课题一起看,不伦不类,文字字数相差太远。甚至有文不对题,如七下《权利与义务》,本是一个很有文章可做的课标题目,但是通篇却是与此小有关系,在教材前有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