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中优先优化教师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优先优化教师评价,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本身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教师转变学生评价观,更可以形成促进各层面教育评价观转变不可或缺的“自觉”力量,进而可以从整体上优化教育评价生态。一、教师评价“五唯”现象的本质对教师的“五唯”评价是一种偏离实际能力与实际贡献的评价。在“五唯”评价视域中,凡是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高、他引率高,就一定是高水平论文;凡是称号级别高,就一定是高水平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水平就一定比中级、初级职称教师水平高;凡是学历高的,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就一定高,研究生比本科生水平高,本科生比大专生水平高,普通高校的学生水平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水平高;获得高级别奖项教师的水平一定就比没有获得奖项和获得低级别奖项教师的水平高。并且,这五“唯”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拥有高级别期刊论文、高水平学校的学历,在职称评审中会被“区别”对待,高级别期刊论文、高水平学校的学历、高级职称教师更容易获得高一级称号、项目和奖项。教师“五唯”评价忽略了教师的成果内容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的评价,忽略了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实际贡献,只看历史和出身,不看未来。对教师的“五唯”评价是一种按照教师既定身份分配资源的教育生态。“五唯”中五个维度高的教师更容易获得更多利益和资源,“五唯”评价游离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正常规律之外,容易造成教师阶层固化,不利于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对教师评价痼疾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00年前后,它逐步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克服“五唯”评价的内容逐渐呈现在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却是,作为被评价对象的教师对“五唯”没有更多、更为响亮的反对声音,说明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现有的评价方式,正按照既定的指挥棒“发展”自身。“五唯”评价是用一套固定的标准简单以过去的成就对评价客体作出价值判断的观念和行为,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忽略了评价客体自身的使命与职责,忽略了实际能力和实绩,有“回溯性”“只见数字,不见内容”“只看现在,不看未来”“以偏概全”“推此及彼”等问题,是一种唯结果评价、形式性评价、单一评价、终结性评价。“五唯”的本质是把成果或结果的形式特征、数量特征作为能力、贡献、绩效的唯一标准,是一种有违学术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校发展规律的评价管理行为。二、教师评价“五唯”现象的成因一是社会层面。教育的问题虽然出现在教育领域,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中。从历史上看,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我国影响至深,“重道不重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人才理念造成人们不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狭隘的成功观激发了人们对“高”“优”“特”等指标数量的过度追求。从现实上看,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优质资源依然稀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同,加剧了人才引进的不合理竞争,盲目抬高了教师评价中“五唯”指标的含金量。从社会观念来看,存在“事实即价值”的认识误区,认为论文的篇数、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引用率、“帽子”的层次、职称的高低、学历的高低、项目的级别、获奖的层次就是教师的水平所在。二是教师评价的内在机制方面。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是一个管理概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效应”能有效激励被评价对象沿着评价的导向而努力,另一方面如果教育评价过于刚性,评价导向、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过于单一和固化,就会导致教育评价的异化一一“三唯〃“四唯〃“五唯〃“N唯〃现象。三是制度设计层面。在一些政府和学校的制度设计中,把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项目申报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建立了联系,且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盲目追逐。甚至在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办学评价中,也把上述内容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导致被评价对象盲目攀比。项目申报立项的科研促进机制也存在对教师的短期学术诱导,一些教师无法拒绝名利的诱惑而只能跟随。四是学校的办学观念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