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蕴涵社会理想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必须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追求目标。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神支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精神活动及评价行为,是人类精神文明和人文价值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承载着人类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的奋斗目标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古今中外文学史和批评史证明,文学是人类社会基于对现实生存发展需要和理想追求及其精神探索而产生的。文学是人类理想的结晶和观照,也是人类理想的提振和升华。人类社会发展在理想追求中不断超越现实而发展,同时也在文学的理想世界中获得精神自由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想目标的具体内容虽有所变化和更新,但其基本内涵和终极价值意义始终未变。由此可以说,文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对理想追求的自由精神。文学批评对文学的阐释和评价就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发掘和弘扬文学对理想追求的自由精神。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的时代选择,也是当下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形成文学批评的评价取向,构建了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文学批评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不断自觉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主要基于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依托现实而观照理想,才会产生改造现实以实现理想的动力;依托理想而观照现实,才会使现实呈现出理想的光辉,现实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现实有了理想引导才能不断发展,理想有了现实基础才会成为有根之本、有源之水,才会具有追求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这说明现实与理想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对而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也是人类立足现实、追寻理想的必然结果。第1页共12页同时,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更是不满足现状,是超越现实、向往自由、追求理想、实现愿望的心灵产物。从这一角度而言,文学是人类理想的突出表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价行为事实上已扩大到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评价,确立评价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一,人类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主体性。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后就具有人性、人类性及其类本质、类特性,从而使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显然,人类活动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目的性,在活动之前就已设定目的,使动机与效果统一、过程与结果统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基于现实而追求理想的表现方式;二是自觉性,目的在实现之前就早已在人的观念意识中存在,并指导和支配人类的行为与活动,从而表现出人类意识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自觉性;三是主体性,人类无论作为意识活动主体还是现实活动主体都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目的是基于理想而改造现实或基于现实而实现理想,人类主体性发挥不会像动物那样仅仅依赖于自然和现实的馈赠,以满足本能的需求,而是力图以自己的力量去改造现实、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类生存、存在、发展的需求。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