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探索plma等具有影响力的学刊也都纷纷开辟专栏或发特辑刊登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章,文学伦理学批评呈现出一派复兴的图景②。为此,美国文学评论家大卫·派克(davidparker)以《被压抑者的回归》(thereturnoftherepressed)为标题,形象地描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美国的“复活”。在中国,聂珍钊教授2004年开始积极倡导使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在他的一系列论文中,如《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方法论的伦理学》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等,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起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特点、实用价值、现实意义以及理论意义都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和研究。聂珍钊教授完整系统地勾勒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将文学伦理学批评提高到新的高度。总之,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复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超越了传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必然的。本文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一、文学批评的本质文学批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文学批评能影响作家认识和理解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从而影响创作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和理解,从而直接关系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发挥。达到时代先进水平的文学批评,不仅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而且对同时代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改变一代的文学风尚和创作风格;不仅能提高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艺术趣味,而且能帮助、促进一定时代审美理想的建立和形成。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的阐释活第1页共8页动,从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中探析文学批评,可以看到文学批评本身就包含着伦理学的要求,文学批评过程的本质是伦理性的。首先,文学批评对批评者和作品的意义具有构成和确定功能,并且这一构成和确定功能中包含着伦理学内涵。根据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理解和解释并不是重构作者的原意,相反的,作品的意义是在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理解和解释对作品的意义有着构成功能,作品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阅读中呈现出来的。作品和作品的意义都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完成,依据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诊释学处境或者某一种批评范式,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文学作品或者文学观念就是如我们所诊释的那样存在。哲学解释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依赖于阅读,通过阅读作品才能成为作品。这种思想为接受美学所继承。文学批评构成文学作品的存在。文学作品在我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的批评中展示自身存在的丰富性。虽然文学作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并不能说明文学批评或者批评观念的客观实在性。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十八世纪的批评者想象不到我们今天是这样批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也想象不到百年、千年以后批评者会怎样批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的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文学史所证实了的。批评者的诊释学处境决定了我们对作品所能够提出的问题,所提问题又决定了作品所能做出的回答。因此,意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只能存在我们自身存在的历史性中。因此,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和批评者具有构成功能;另一方面,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等概念,要求通过对话,达到一种共同理解的境界。理解者处于一定的历史处境和传统之中,在理解中带着理解者自己的历史性与有效性。己的视域,具有自己关注的问题。理解者也处在自己的历史处境。理解就是理解者的视域和理解对象的视域的交流对话。批评者从自的视域出发,对文学作品提问,两者各自的视域在这种提问中互相交融,达到对作品意义的认识。这样,批评者的视域就和文学作品的视域交融一起,第2页共8页形成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