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古诗阅读题(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猿声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