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1[1],还有的依据汉语习惯表达方式将EFS或ESD翻译成“可持续发展教育^⑵。尽管对EFS或ESD有上述不同的翻译方式,但其基本指向的内容与含义还是相同的。本章将依据上下文表述的相关含义,基本采用后两种表述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运动中成长起来3[3]。自上世纪中叶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恶化使得人类面临难以图存的境地。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危机,这就促成了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环境教育从一开始就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实践中,环境教育并未能实现人们的理想,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世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人所共知的。由于环境危机的加深,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有益于良性环境和生态的决策越来越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主张在自然环境承载限度以内满足人类世代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公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与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萌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也称《布伦特兰报告》)。该报告列举了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和一系列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并指出,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是环境,进而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随后原苏联召开的莫斯科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提出可持续性是环境教育成功的一个基本工具4[4]。这为人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人类经济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教育必须思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联大探讨过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5[5]。基于上述背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环境教育的目标、性质、任务、内容等方面重新进行整合的思考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FS)”一词,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早期倡议6[6]。•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形成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