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及其探源工业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及其探源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人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为什么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为三农问题所困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为什么天生表现为弱质产业、农民天生成为弱势群体、农村经济往往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多年来我国主张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而实际上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生活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三农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以及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一、探源之一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端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以及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有其特定的经济历史背景。自从产业革命导致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城市的兴起,就整体而言,农业这一曾经作为农业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就开始逐步被新兴现代制造业所替代,与此同时,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随之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除非一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一弱势产业和群体加以保护,否则,农业停滞、农村落后,以及农民生活的相对贫困似乎就成为产业革命,以及由此引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这是因为,第一,作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产物的现代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它的产生使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使人类得以用较小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从而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业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作出了包括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在内的贡献;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将以其技术和制度方面的明显优势,转而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更为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第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不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绝对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在其相对份额增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产出率和收入水平,以及较高资本积累率或投资率创造出广泛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部门的大量转移。最后,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相对地位即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相对份额将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则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随着农业相对地位的下降,在人们心目中,其绝对地位似乎也在下降,由此产生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唯工业化倾向,它使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呈现不断强化和加剧之势。二、探源之二先天劣势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组织与现代制造业相比传统农业在生产技术、产品以及农民组织等方面处于先天劣势。这方面的较早研究可见之于中国留美学者张培刚的早期著作《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版,第⒉⒋章。该书在论及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时,深刻揭示了农业和农民的不利处境。张培刚在论述农业的产品贡献时指出,由于工农业产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往往对农业和农民不利,即当工业品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下降时,作为工业品生产原料的农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跌,而其下降幅度却往往超过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当农产品价格由于欠收或供给不足而上涨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也将随之上涨,且涨幅往往超过农产品价格。由此不难看出,在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变动中,农业和农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在阐述农业的市场贡献时,张培刚认为,农业和农民在向工业化作出市场贡献时,自身作出了巨大牺牲即当农业和农民作为工业品的购买者,往往面对卖方垄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