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教学思考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数形结合,让学生“心中有数”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的直接基础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认识,虽然“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如何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未知的“倍的概念”衔接起来,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数”的敏感性的培养,努力将直观的形和抽象的数巧妙结合,让学生“心中有数”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课的开始,教师提出“带上数学的小眼镜看一看,从一(1)班的花坛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接着出示一(2)班的花坛,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收集数据: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学生不仅从直观图上看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也感受到8朵红花里面有4个2朵,逐步地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在后面的情境中,教师都让学生先收集数据,再发现关系,更深刻地感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在纠错中操作,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着摆出的图来说概念,降低了理解和表述的难度。比较中突出要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提升了思维的水平。二、经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在这节课上,教师积极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首先,由教师示范圈到学生模仿圈,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很多学生课前对“倍”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概念模糊,认识不够深刻,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3倍的,再对原生态的经验进行加工,即蓝花有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红花有这样的几份,学生经历先思考,再模仿圈,使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其次,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发现8朵红花里面有几个2朵,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当学生直观地发现蓝花有2朵,红花增加到8朵时,认识到红花里面有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4倍。教师并未满足学生这一直观层次的认识,而是让学生思考、探究:“怎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红花里面有4个2朵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从而经历了圈、分、连等活动,积累“有几个2朵就是几倍”的认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类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发现虽然大家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结果都是发现了8朵红花里面有4个2朵,所以一(2)班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再次,在纠错中操作提升对倍概念的本质认识。让学生在思考辨析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最后,加强与算理的联系,形成倍的算法。教师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充分认识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学生对“倍”的含义的正确理解,为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搭建了脚手架。教学时注意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体验”到“抽象思维”的顺畅过渡,凸显“倍”的本质,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三、变式比较,凸显概念的本质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例题的多层变式,凸显“倍”概念的内在本质。变式一:改变几倍数。2朵蓝花不变,增加红花的朵数,使几倍数发生变化,让学生感知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正确建构倍的概念。比较一: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红花的朵数是几个2朵,红花就是蓝花的几倍,提高对“倍”的认识的清晰度。变式二:改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