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勤”与“懒”的辩证郝丽萍/北京小学大兴分校课堂教学中“勤”与“懒”的辩证我校探究研究会的会长孙贵合老师教的班,学生数学成绩最好。孙老师到底有何秘诀呢?带着这个问题,校长找到孙老师的学生,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孙老师太‘懒’了,上课时他能不讲的就不讲。”“孙老师老让我们自己讨论、思考。”……学生的话触动了校长。不少教师没有把握好“勤”的尺度和时机,包办了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事,在教学中总是把教学内容“先嚼碎了再喂给学生”,结果“勤”教师培养出了“"懒”学生,他们习惯于教师替他们思考。看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让教师认识到“勤”与“懒”的辩证关系,“勤”要讲究时机,“懒”要讲究艺术。在教学中,教师何时要“勤”,何时可以“懒”?为此,学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勤’与‘懒’”为主题的辩论会。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的课堂教学模式。1、“勤”于课前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每给学生布置一道题,他都要预先准备10道题,再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道题让学生做练习。我们提倡教师学习孙维刚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备课上狠下工夫。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精心”的备课要求,即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探究亮点、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学校领导听课时,要先看教师的备课,检查“三精心”情况,引导教师“勤”于课前,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教师“勤”于课前,在教学中才能进退有据、收放自如。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前把准备工作做足了,课堂效率就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好了,教师课后用于辅导学生的时间就少了。因此,从整体上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懒”于课上一次,我们去北京实验二小听课,一位年轻的地理教师将欧洲各国的地图、地理位置熟记于胸,课堂上信手拈来,不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各国的位置一一说出,而且还即兴把各国的名称编成了一首歌,用他那酷似撒贝宁的浑厚的男中音唱了两遍,在场的师生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课堂上出现了火爆的“剧场效应”。评课时,当大家还在热烈地议论着、赞叹着的时候,实验二小的李烈校长却狠狠地批评了这位教师。她说:“教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成了观众,这是他的痼疾,如果不改,将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将教师的精彩变为学生的精彩。”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了。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和结构十分熟悉,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为此,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控制在8分钟——15分钟,用了约1年的时间;第二步,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缩减到8分钟——12分钟,用了1个学期的时间;第三步,除了特殊课型外,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同时,我们请来了北京教育学院的杨文荣教授为全校教师做“如何进行探究学习”的讲座;请李烈校长到我校亲自听课、评课,指导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适时地“进”、勇敢地“退”;请特级教师华应龙来校现场教学,展示其调控课堂的艺术。“懒”于课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慢半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比如:郑自苹老师在讲“圆的面积公式”一课时,精心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将一个圆分割成16个接近三角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摆,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运用转换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拼摆起来,互相交流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个孩子怎么拼摆也推导不出圆的面积公式,郑老师并不急于帮他得出结论,而是耐心鼓励他慢慢琢磨。结果,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有的用16个三角形组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有的别出心裁地拼出一个大三角形……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郑老师则自始至终没有讲几句话,成了饶有兴趣的“听众”。在这里,教师的“懒”和“笨”换来了学生的“勤”。3、“思”于课后“懒”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它要求教师反思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