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各位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对于高一的学生,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在短时间内不能将其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其知识体系。为了使教学贴近实际情况,在学习本内容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索法等教学方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因此,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大气运动的两种形式。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其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为了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通过设置问题引入课堂,然后了解了气压、等压面等相关概念,得出气压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及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相互平行。接着就进入到重难点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图加以展示分析,假设地面受热不均时,同一水平面上A、B、C三点,由于A地受热较多,其空气分子受热膨胀向周围扩散,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区;而A地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在其集聚,空气密度相对增加,形成了高气压区。同样的道理,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区;而对应的高空,形成低气压区;从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高低气压区,也就形成了气压差。然后通过设问,引入到空气是由高气压区流入低气压区的学习,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热力环流。其次,根据多媒体展示的热力环流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得出在高气压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低气压区等压面向低处凹进,便于记忆,就用“高高低低”来表示。最后,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让同学思考并运用其知识解释地理中所说的海陆风问题;并对海陆风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且应证了海边拍照问题。我的说课完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请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