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虚心纳谏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希望大家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新政有哪些。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会被誉为“贞观之治”呢?学生回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讨论:结合史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唐太宗。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堂小结(视频播放音乐)课件展示文字:历史尽头的回眸,是一串奔流不息的轨迹,伴着丝绸古路悠扬驼铃,寻觅长安古城的雄风。我们看到了历史丰碑,镌刻出的辉煌画卷,那是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王朝,及那位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设计意图:不仅总结本课内容,加深印象,而且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启发、问题讨论等方式,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