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过程与方法: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积累语言丰富语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布达拉宫》,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情感。【教学重点】感受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布达拉宫》,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情感。【教学准备】有关布达拉宫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一)播放西藏风光图片(背景音乐青藏高原),导入新课。教师: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一座圣城——拉萨。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之巅,建筑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二)那么为什么布达拉宫享有这么高的盛誉呢?同学们赶紧把你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呈现给大家。教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憧憬、赞美、羡慕和百感交集的心情跟随作者走进布达拉宫,去接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布达拉宫》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开火车式逐段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布达拉宫?(一方面是从雄伟壮丽的建筑;另一方面是从浩瀚繁富的收藏。)板书:建筑(雄伟壮丽)收藏(浩瀚繁富)(三)可以用文章的那一句话来概括其雄伟壮丽,浩瀚繁富的特点呢?1.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布达拉宫不仅外表令人叹为观止,还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馆。)理解“叹为观止”,“宝物荟萃”。教师:这样承上启下的句子叫“过渡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会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2.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又是一个怎样的结构呢?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全班交流。第一部分:(1)青藏高原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第二部分:(2-6)介绍布达拉宫巍峨壮观的建筑。第三部分:(7-10)介绍布达拉宫收藏艺术品和稀世文物。第四部分:(11)布达拉宫价值无法估计。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并谈一谈对文章的这两方面的内容,此时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原文的词句来表达,不必强求一致)教师小结:布达拉宫佛教的圣地,僧众向往,凝聚着智慧,饱含着沧桑,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期待着我们走进它,探索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教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布达拉宫?教师:在如蓝宝石的天空下,布达拉宫凌空屹立,金光四射,让人于遐想,让人于憧憬,让人于思绪飞扬。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飞扬到那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面前。二、精读课文(一)教师出示中心话题: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布达拉宫建筑的雄伟壮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谈谈你的感受,再体会着读一读。细讲(2-6)自然段预设1.第二自然段:(1)凌空屹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①你抓住了这几个词,感受到了布达拉宫的壮丽,那么布达拉宫,“凌空屹立,金光四射”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②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③看到此景,你的心情怎样?(体会读)(2)布达拉宫凌空屹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这是远在“数十里之外”望到布达拉宫的震撼美。①“数十里之外”有多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②远在“数十里之外”就能看到布达拉宫是什么成就了它壮美的身影?(青藏高原特有的清澈透明的空气)教师:拉萨的空气清澈透明,好像眼前的一切都被这清澈、透明包围着,难怪有人说:“拉萨的空气掬一捧可以洗脸呀!”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预设2:第3自然段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层叠叠(1)“鳞次栉比”是什么意思?(2)“层层叠叠”怎样理解?(3)“错落有致”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生活的房屋有什么不同?教师:“鳞次栉比”一词准确的写出了宫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外部布局结构。真可谓是壮观中透着精致,精致中透着朴实。预设3:第四自然段数字说明让学生拿生活中的数字进行比较,并体会读。(主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