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这是第九册的第五篇课文,也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奇观为题,所选课文都是与自然界的雄伟奇观有关的文章。《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与以往课文的编排形式相比,比较新颖。本篇课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它的主体课文是《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我们着重学习《观潮》体会。《观潮》一文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钱塘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感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片和课件帮助理解文章。2.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本单元以奇观为题,所选课文都是与自然界的雄伟奇观有关的文章。因此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我们着重要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壮美。所以课前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课文的资料和图片,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主要是通过“读”文章,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掌握文章大意,感受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色。第二课时则是学习附文,理清文章脉络,具体学习描写潮水的句子,感受物体色彩。感悟通过语言所描绘出的潮起潮落的场面,烘托出的看潮人激动地心情。【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