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难点1.正确识记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谈话导入: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科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zháo)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让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5.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6.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1.读第1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很难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的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一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2.读第2自然段,思考:(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3)这段话中,“不容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不容更改:不许改变。责备:批评的意思。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目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佃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重点难点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教学过程一、讲读课文第3自然段。1.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正确的前提,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②如果看作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一样,是相互矛盾的)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的。6.他打算怎么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