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堂实践构建活力课堂江苏省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潘伟政《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旧的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致使语文课堂一潭死水,气氛沉闷,如何打破沉闷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立足语文课堂,进行适宜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一、换一换“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例如:我在教《江雪》一课时,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理解关键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设计“你愿意带领大家理解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倍增,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关键字词,而且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学习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这对每一个孩子又都有促进。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二、画一画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映孩子的思想。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例如我教《江雪》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世界多美呀!让我们拿起彩笔画出你心中美丽的世界并仿照文中最后一段用“世界多美呀——”的句式向好伙伴介绍你的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介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三、读一读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学生难以理解,而这些成语往往和故事有关,而看故事、讲故事正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事,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易于使课堂气氛变枯燥为有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些成语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把课堂交给学生,在他们眉飞色舞讲故事的同时,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成语,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因此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为以后进一步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提高阅读总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四、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有些教材稍微花一些时间就能把他编成课本剧,那么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如《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时我让学生首先形成“角色意识”,让学生表演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演的过程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的地创造新的自我。五、探一探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文,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求科学,获取知识。例如《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