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师说名师导航内容感知韩愈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他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反对南北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称为“一代文宗”。《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一个庄严的宣言。基础梳理一、字音或不焉(fǒu)句读(dòu)郯(tán)聃(dān)苌弘(chánghóng)经传(zhuàn)贻(yí)蟠(pán)二、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三、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四、一词多义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师必退(军队)吾师道也(学习)从师)于是身也,则耻师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从来(自见渔人,乃大惊,问所惑而不从师(跟随)从)通“覆”,覆盖,盖住复之以掌,虚若无物(繁复,重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老妇必唾其面(再,又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恢复,还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回答)有复于王者日(回复,(返回,回还)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复五、词类活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愚”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用心爱心专心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师”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君子不齿(名词“齿”用作动词,并列)小学而大遗(“小”“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介宾短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不拘于时,学于余。七、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有《昌黎先生集》。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八、名篇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剖析:“……者,……也”为典型的判断结构。“所以”,这里是“用以”“用来……”的意思。受,通“授”,传授。这一句紧接首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