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说课简案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三)教材处理: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抓住范进的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二)能力目标: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三)思想及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三.说教法1.朗读法;2.讨论法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举考试的相关常识。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考。古代有选拔人才的方式吗?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也有一些,比方说举孝廉等,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方式,它是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唯一出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古代的读书人——范进-——看看他的人生悲喜剧。(板书:范进中举)(二)范进这个人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他54岁的时候,终于中举了。可他喜极而疯,他疯狂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很能代表他的心声:“噫!好了!我中了!”(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赏析这句话的内涵。明确:“噫”,叹词,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好了”,它是相对于不好而言的,“好了”的原因就是“我中了”!那么范进中举之前有哪些“不好”,中举后又有哪些“好”呢?(由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理解对比的手法、讽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扫描全文后,填表中举前经济状况穷,无米下锅富,地位低,癞蛤蟆中举后:有钱有房社会,社会地位高,文曲星这里着重抓住两个人物分析:范进——热衷功名,迂腐狼狈;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小结:中举前后,地狱天上,追求功名大半生,中举发疯很正常!(三)问:范进的疯病是谁治疗好的?“药方”是谁开的?学生容易回答出两个人物:分别是胡屠户和报录人(四)追问:报录人不是医生。为什么能开出治疗范进疯病的药方?明确:报录人见多识广,可见,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这就更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科举制度毒害的不是范进一个人,而是读书人这个群体!(五)讨论:为什么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老了还能中举,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死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进行同类文体同类人物比较阅读)提示:从时代和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讨论,吴敬梓毕竟也是个封建文人,而鲁迅却是个彻底的反封建主义者,他是革命家。(六)讨论:科举制度和我们今天的高考有什么异同?提示并总结:相同点:都是选拔人才。不同点:科举制度腐朽,选拔的是一群废物,是统治者愚弄笼络读书人的方法。中举了的就是“范进”,没中的就是孔乙己,当然,我们今天用历史唯物的观点看,科举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而我们今天的高考选拔的是祖国的建设人才,尽管它也不是尽善尽美,但是,以中国目前的国情,还没有其他更为合理的能够取代他的办法,那些高考没考取的学生,脚下还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