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及分析案例描述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欢乐谷”!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生:有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生: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数的、算的。2+2+2+2+2+2=12。师: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请坐!别的小朋友呢?你们还知道什么?生:……师:“快乐谷”里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亲自感受一下吧!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动手操作。出示操作要求,生齐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哪位小朋友有勇气第一个告诉我们,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生:……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师:别的小朋友呢,谁还愿意说一说?生:……(生答师板书)师: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4+4+4+4=165+3=86+6+6+6+6+6=3610+4=14……)(2)自主探究师: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加法算式。生:有的加数都一样,有的加数不一样……师: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生答师板书,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我只记得每个加数都是6,却忘了是几个6,这怎么办?)生:有5个6.师: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其余这些算式都是几个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成“几个几相加”)师:说都会说了,那你们会写吗?师:可以呀!如果写得简单些,想想看要写出哪些数?生:我知道是8×10。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给大家讲一讲吗?生:是我看书知道的,这是乘法算式师:你真爱学习!对!这个小叉就是乘法的运算符号──乘号,读作:乘。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谁愿意试一试?谁再来读?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师:对!这里的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15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15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2×15或15×2。下面请看黑板上剩下的这些算式中,哪些能用乘法表示,该怎样表示呢?请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写一写。生:……(师巡视并请两名学生板演)(3)对比师:(订正)最后这个算式为什么都没写呢?生:因为它们的加数不相同!师:对!只有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才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板书)。3.体验运用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欢乐谷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题出示课件,学生把题做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汇报讲评)4.畅谈收获师:好了,今天我们在“快乐谷”的游玩即将结束了。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生:……片断分析: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因此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欢乐场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以动引思,以思促学,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