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鼎湖山听泉时间地点初三办公室召集人课题1、鼎湖山听泉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自学、合作、探究和反复诵读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导入新课。2、介绍作者和鼎湖山。3、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2)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4、根据本文的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2、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即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3、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半山庆云寺;黄昏——晚饭后——夜间。4、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讨论补充记录教学过程1、《基础训练》一、二、三。2、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3、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1、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2、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美丽无比,他是用哪些方法把它写得这么美呢?讨论补充记录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教学反思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