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聒(guō)恕(shù)壬(rén)恤(xù)胥(xū)晤(wù)庚(gēng)2、形近字┏悔(huǐ)后悔┏婿(xù)女婿┏悟(wù)醒悟┗诲(huì)教诲┗胥(xū)胥吏┗晤(wù)会晤3、多音字┏(xié)改邪归正┏(dù)硬度邪┫度┫┗(yé)莫邪┗(duó)度德量力4、词语解释【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来往。【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义而后动】度,考虑。【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区区】情意诚挚。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_。(2)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________”。(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结束。【参考答案】(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荆国公唐宋八大家司马光(2)《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变法”(3)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原因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2、题目解说【明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3、文章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明确】信中主要针对王安石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着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辨明。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