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课题古诗二首:(二)《无题》(李商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含义。2、揣摩诗人情感。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揣摩作者情感。教学方法阅读法、合作法、讲解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任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二、诵读感知:1、听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4、抽查个别同学: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明确: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3、如何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认真听讲尽快进入新课了解背景按要求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交流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明确: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此为名句,如何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作用?明确:“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2、概括颔联的内容。——爱情忠贞。3、“丝”与“思”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1、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明确:虚写。上两句是写诗人自己,这两句转到女主人公身上。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更见诗人思念之深。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明确:“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理解典故。见课后注释。2、尾联化用神话传说,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抒发主人公内心怎样的感情?明确:以传说中的仙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用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四、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几方面?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3、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补充笔记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交流小组阅读、讨论交流听讲、补充笔记课堂练习练习背诵古诗。课堂小结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