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二首《金黄的稻束》教案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1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郑敏能力目标: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情感目标:体会诗人郑敏如何运用联想,由眼前丰收的稻束,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慨,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重点理解“稻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难点理解“稻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在寒冷的腊月结识了有一腔爱国情怀的穆旦,在同时代与穆旦、杜运燮称为和谐的“三重奏”的,是一位女诗人——郑敏,而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金黄的稻束》。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为一体的二、初读思考。(学生自读,作旁注。)1.作者由金黄的稻束联想到了什么?“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经历过春天般的纯洁,经历过夏天的火热,而后又是无数次艰难,才迎来秋天的硕果累累。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郑敏笔下的母亲,不是简单的充满爱怜的呵护儿女的母亲形象。她辛劳、隐忍、宁静、寂寞,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正是这样的联想才表达出对母亲的赞美。2.你认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构思?三、初读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评论。教师归纳:稻束——疲倦的亲——沉默的雕像——沉思——人类的一个思想。四、研析课文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板书设计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⑵意象: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4、再读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类比联想,由成熟稻束的低垂,首先想到的是“无数个疲倦的亲”,她们看上去都“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尤其诗人将“皱”与⑶意象特点: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课后反思“美丽”并...